【资料图】
原标题:返乡青年“墩苗”需“沃土”
近日,26岁女孩张桂芳因在短视频平台分享了自己做村支书的经历而在网络上走红。大学毕业后回乡担任河南省鹤壁市三家村党支部书记两年多来,她把村子变成“彩虹村”,带领大家修路、清理河道、修建公共设施等,做了不少实事。
张桂芳之所以引发关注,源于其身上蓬勃的青春力量,以及她“突发奇想”为村里做的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带来欣欣向荣新气象。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人才,现在村子急需优秀的年轻人。当年,张桂芳高票当选村支书就是最好的佐证。返乡青年多数都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有过在市场打拼的经历,他们带着所见所学所想回到家乡、建设家乡。一面面彩绘墙、适合当地发展的支柱产业、随手拍摄的短视频,对乡村而言意味着勃勃生机、增收途径和招商引资的新渠道。我们欣喜地看到,一方实干创新的乡村沃土里,正在聚集越来越多年轻人。据农业农村部乡村产业发展司有关负责人介绍,2012年至2022年底,全国返乡入乡创业人员数量累计达到1220万人。
然而,当老思想遇到新理念、传统碰撞创新,机遇面前不可避免伴随着“阻力”。面对负债百万元的村集体经济,张桂芳要画彩虹墙的“突发奇想”起初既得不到村民的理解,也没有资金作支撑。但她是幸运的,找来了画师同学赊账画墙,焕然一新的“彩虹村”不仅拿到了整治环境奖金,还成了热门旅游打卡地。现实中,每个返乡青年都希望自己能有用武之地,却不能保证都如张桂芳这般幸运。对于肩负“全村的希望”的他们,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就显得分外重要。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得人之要,必广其途以储之。有科学合理的政策导向,有健全长效的激励机制,有真刀真枪的火热实践,不狭其视野,不急功近利,不揠苗助长,方能让返乡青年充分释放潜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首先,要给予政策倾斜。缺资金又没有能慷慨相助的同学,三家村彩虹墙的设想是不是最终会化为泡影?对于返乡青年合理的“奇思妙想”,要整合涉村资源资金项目,真正发挥财政资金“拳头”聚合效应,同时对于此类非常规项目,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基层“干事缺钱”的问题。笔者此前在调研中发现,有些地方会提前组织从事乡村建设规划方面的专家实地考察,从专业角度给予可行性建议,既有助于保护好、传承好地域文化,又不会搞成“千村一面”,这样的做法不妨一试。
其次,要用活用好容错机制。如果花钱画了彩虹墙却收效甚微,该怎么收场?青年是乡村振兴的后劲儿,责备、不信任不是解决问题之道,要提供试错机会、建立容错机制,为想干事的人撑腰、为敢担当的人鼓劲。从青年成长的规律来看,不经风雨洗礼难当重任,往往一句“我们相信你”,或许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轨迹。那么,容什么、怎么容?具体来说,就是要容错与监管并举。容错考验着担当,体现着胸怀和大局。但个别创新创业的失败可能会带来负面社会影响。因此,在鼓励青年返乡创新创业的同时,也应充分认识到部分农村青年创业的盲目性,并及时做好对相关风险宣传与警示,防止拿容错当“保护伞”。
最后,要鼓励青年到实践中锻炼自我。眼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整治和生态建设、乡风文明建设等各方面都蕴含着宝贵的实践机会,生在农村的青年,返乡后要真正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要做到身到心到,切不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唯有在基层实践中如饥似渴地探索学习,把百姓的“急难愁盼”问题放在心上,一个个踏踏实实落实,才能真正得民心、获信任。
我们期待看到更多和张桂芳一样的返乡青年,把农技送到田间地头,将医疗服务带给乡村百姓,去乡村支教为山里娃插上梦想翅膀,将知识转化为乡亲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实践,为乡村振兴写下生动注脚。(缪翼)